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

发布时间:2015-01-04  |  浏览:3754次  【关闭此页】

                                

 

      我们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绚丽灿烂的文明,经过数千年的蕴蓄积累,到了清朝康雍乾时期,实现了稳定的国家大一统局面,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一直以来人们往往把承德的避暑山庄作为建筑遗产,拥有举世瞩目的山水园林,其实这些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作为中国清王朝的代表性建筑,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清朝的承接和载体。


      避暑山庄从公元1703年始建至1792年完工,先后经过长达89年的建造和扩建,这期间正值康乾盛世,国力强盛。也可以说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刻意经营而成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它的整体布局巧妙地利用园林手法,把不同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组织在一个宏伟的艺术空间之中,特别是江南园林艺术中以自然山水为主,建筑服从环境的园林设计理念在避暑山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


      避暑山庄汇集了中国古建营造大成。有功能型建筑:宫、殿、厅、堂、馆、轩、斋、室等,还有娱赏型建筑:亭、台、楼、榭、阁、廊、桥、舫和精美的装饰型建筑:门楼、牌坊、照壁、碑刻等。由于依托自然、匠心独构,这里是中国自汉唐以来发达的宫苑建筑的总结。


      仿建组群别致新颖,仿中有创“略师其意,不舍已之所长”。在建筑中应用了各民族不同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民族信仰,生活习惯,宗教艺术,建筑特征等。如镇江金山寺、西湖苏堤、泰山碧霞元君祠、斗姥阁、苏州六合塔、江南文园、宁波范氏天一阁、湖南嘉兴烟雨楼等多组建筑在山庄内均有体现。建筑样式中的单体与群体,内部与外部,自然与人工搭配精妙而奇巧。同时,清代帝王还仿元代画家倪缵《狮子林图》的画意建有文园十六景。把苏州沧浪亭搬到园内,还有单体建筑中仿绍兴兰亭建造的曲水荷香,仿杭州放鹤亭建的放鹤亭等,不但展示了建筑独具的风采,也解读出康熙、乾隆数下江南国富民丰的历史片断。


      寺庙的仿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宗教,生动了艺术。如仿拉萨达赖喇嘛驻锡的布达拉宫建造的普陀宗乘寺,仿日喀则班禅喇嘛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建造的须弥福寿之庙,仿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畔扎囊县境内的藏传佛教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建造的普宁寺,仿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的建造的殊像寺,仿新疆伊梨固尔扎庙建造的安远庙等,这里大部分宗教建筑移天缩地包罗了锦绣中华,更完善了宗教和政治的统一和共融。成为宣扬喇嘛教的地理标志和历史标志。


      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它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的美称。


      更令人折服的是,清朝皇帝在为自己营造朴素淡雅的夏宫别苑的同时,还营造了避暑山庄周围的12座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寺庙,与避暑山庄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构筑起了承德特色的一道“长城”——中华各民族人民心中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