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天桥山,海拔730米,面积约2.7平方公里,位于承德市区东20余公里处朝阳洞西口对面八里许的山峦上。全长180米,两拱。北拱跨长25.5米,高4.7米,宽6米;南拱长5.8米,高3米。是“承德十大景”之一。当人们在避暑山庄的至高处,向遥望时,发现在棒槌山的东西的山峦之巅有一座空飞跃,横贯苍穹,直通白云深处的天然石拱大,那便是天桥山。天桥山因峰顶有块巨石凌空横跨,形似长桥,故得此名。
北端下头有两块巨石上下相叠形成的风动石,人称石牛,坐在上面,用力摇动,还可以发出哞哞的叫声。 “石牛”是天桥拱洞在形成过程中,从顶部塌落下来的一块扁平形红色砂砾岩,厚1米,长3米。南端宽l米,北沿宽3米,重约15吨。经风化后,卵石凸起形成了支点,又恰好与重心重合。当人们在它的南端上下按动时,便会摇摆起来,随着摆动频率的加快,还会发出“哐哐”的响声。
站在桥上四周观看,奇峰异景尽收眼底。东有朝阳洞,南有官财山,西有山庄“四面云山”,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山峰。在避暑山庄观赏天桥山能浮想联翩,如果站在天桥山上眺望承德烟雾缭绕肯定也能产生许多神秘的奇想。“直上峰头纵远眸,天桥高跨万山秋”,嘉庆帝的诗意用在这里也是不错的。
承德天桥山的“风动石”。中国有名的风动石不下六七十处,以福建沿海居多,如福建东山岛的风动石等等,大小不一,各有千秋,但大都由花岗岩日久风化形成的,承德天桥山的风动石则是由“桥”板上的麻砾岩风化坍落而形成的。说它奇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它的“动”与桥的“静”巧妙神奇地组合到一起,勾画出桥上行人桥下牛的山村画面。
处于燕山余脉的承德天桥山经历数百万年的沧桑巨变演绎而来,麻砾岩构成的山体经冲涮演变形成了天生拱,其形状酷似一座天然石桥,正南正北架在一列几百米高的陡立悬崖横岭之上。难怪乾隆爷站在避暑山庄的“四面云山”亭中向东南远眺,天桥山映入眼帘不禁诗兴大发,作《天桥山歌》一首:“亭子四面云山顶,东瞻案衍拖横岭。岭上天桥对我亭,舆梁谁驾虚无境?……恰似嵩山玉女窗,中秋月每从中见”。按照地貌学解释乾隆爷把天桥山比喻成窗户的比喻是正确的,天桥山桥下无水流应该属于“天生窗”,天桥山不过是人们的习惯称谓而已。南桥头上翘,如仰观天穹的日月阴晴,风云变幻;北桥头似俯瞰世间的人情冷暖,苦辣酸甜。避暑山庄的“四面云山”亭恐怕就是为观赏天桥山而建的也未可知。
畅游承德旅游网www.trip5151.com